廉政文化,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是中國傳統(tǒng)道德修養(yǎng)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,剛正不阿、廉潔自律的仁人志士,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廉政故事,在華夏文化中已成經(jīng)典。古人云,“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。文化不僅可以啟迪智慧、陶冶情操、溫潤心靈,還可以通過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,建立一種恒久的價值觀。廉潔,既是一種思想觀念,又是一種價值取向,更是一種育人要求。
1、王進喜:公家的東西一分也不能沾
大慶石油會戰(zhàn)初期,糧食定量低,職工們吃不飽,王進喜就叫老伴兒把玉米面炒好,裝在袋子里帶在身邊,吃飯時就抓把炒面充饑,有時干糧袋忘記帶了,就借故走開餓一頓,從不吃井隊的飯菜。對王進喜來說,餓上一兩頓是常有的事。他同母親給全家定了一條規(guī)矩:“公家的東西一分也不能沾!”
王進喜有嚴重的關節(jié)炎,上級領導照顧他,給他配了一輛吉普車,王進喜就用它來送料、送糧、拉職工看病,成了大隊的公用車。這輛車工人、干部都可以用,唯獨王進喜的家人不能用。就連王進喜的老母親病了,還是王進喜的大兒子用自行車推著去衛(wèi)生所看病。
2、焦裕祿:廉潔自律、不搞特殊化
1963年初的一天深夜,焦裕祿還在燈下看文件,大兒子焦國慶從外面回來,愉快地告訴父親剛剛看了戲。焦裕祿問他誰給他買了票?國慶說:他一說自己是焦書記的兒子,檢票的叔叔就放他進了門。焦裕祿眉頭一皺嚴肅地問道:“國慶,你看戲不買票對嗎?”國慶說:“我是小孩,沒人在意。”
焦裕祿說:“年齡小就知道占公家的小便宜,長大了就會貪大便宜,這是很危險的!演員唱戲,是一種很辛苦的勞動,看白戲是一種剝削行為!”。焦裕祿從自己兜中掏出了兩角錢,交給了國慶,語重心長的教導說:“從小就要養(yǎng)成公私分明、為人民服務的好品德,不要以為爸爸是書記,就要搞特殊。明天把錢送給檢票的叔叔,向他承認錯誤。”此后,焦裕祿又經(jīng)過深入思考制定了《干部十不準》文件。
3、鄧稼先:核彈功勛 清廉一生
作為父親,鄧稼先非常寵愛孩子,視孩子如掌上明珠,但是在一些問題上他卻選擇了“不作為”。女兒鄧志典還不到十五歲時,就去內蒙古建設兵團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廠當工人,一干就是四年。期間,一次核試驗完成之后,鄧稼先放棄了回北京休息的機會,坐了幾天幾夜火車,又步行二十幾里去看望女兒。他給志典帶去了幾聽肉罐頭,那是他在戈壁灘上節(jié)省下來的營養(yǎng)品,看著女兒狼吞虎咽的吃相,他心里泛起了一絲苦澀。以鄧稼先的“國寶”身份,可以有很多辦法把女兒接回來的,但他沒有這樣做,他的女兒是研究所中最后一個按政策回到北京的。
鄧稼先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,在生活上卻從無要求。他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,給他配的專車,除了工作需要,從不使用。單位分給他新的住房,他堅持不搬,一直住在老舊的公寓里。簡樸的作風,直接影響了他的子女。鄧志典在美國讀研究生期間,生活節(jié)省,對于追求高消費和洋氣的東西沒有一點興趣,穿的衣服還是從國內帶過去的。
4、總司令的“借款信”
1937年初冬,抗日戰(zhàn)爭的主戰(zhàn)場華北地區(qū)一片蕭瑟,駐扎在山西洪洞戰(zhàn)地的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提筆寫了一封“借款信”。原來,在外領兵打仗多年的朱德得知家中近況頗為寥落,已經(jīng)到了揭不開鍋的境地。一想到自己80歲的老母親在這個荒年可能吃不飽也穿不暖,朱德心里雖急,卻因囊中羞澀而無可奈何。這時,他想到了在四川瀘州開藥店的好友戴與齡,希望他能接濟一下家中老母。但這筆錢,總司令卻明確表示,還不起也并不打算還。“我十數(shù)年實無一錢,即將來亦如是。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貳佰元中幣,速寄家中朱理書收。此款我亦不能還你,請作捐助吧。”
戴與齡小朱德兩歲,兩人一同參加過科舉考試,都考過了鄉(xiāng)試和府試。朱德在德國和蘇聯(lián)學習期間,戴與齡曾多次接濟朱德,后來還追隨朱德參加了南昌起義,他們是惺惺相惜的多年摯友。接信后,戴與齡隨即給朱德家里寄去了兩百元中幣,差不多是現(xiàn)在的四萬元。作為八路軍總指揮的朱德“十數(shù)年實無一錢”,著實令人震驚。
5、總理拒進家門
1960年的一天,周恩來總理罕見地對秘書何謙發(fā)起了火。而讓總理發(fā)脾氣的原因,正是何謙未經(jīng)總理允許,擅自修繕了總理的住所——西花廳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周恩來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廳內工作和生活。這個長方形的四進庭院建于清朝末年,曾是溥儀父親居住的花廳。陳舊、陰暗、潮濕,夏天青磚地上常泛出一層白色的堿花,屋內木頭也有些腐朽了,梁柱上的漆皮剝落得厲害,這就是總理的住所。時間久了,秘書何謙也看得十分心疼,屢次勸總理將西花廳適當修繕一番,但都被回絕了。
1960年初,周恩來赴廣東出差兩個月,正好那段時間鄧穎超也沒在北京,何謙趁此機會對西花廳做一些維修,在潮濕的青磚上鋪上木地板、封嚴漏風的窗戶、更換發(fā)霉的舊地毯及舊燈具、將已經(jīng)破了的白布窗簾換成較厚的呢子窗簾……誰知周恩來視察歸來,還沒踏進屋門,就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些變化,于是便有了大發(fā)雷霆的一幕。
后來,在周恩來的堅持下,工作人員把西花廳的地毯、燈具、窗簾等能夠挪動的東西全部搬走。已經(jīng)修繕好的地板、窗戶,再換的話,又是一筆費用。周恩來只好讓秘書算賬,換過的東西他要個人付款,絕不用國家的錢。他說:“國家現(xiàn)在這么困難,各方面建設都需要資金,怎么能用公款為我家里裝修,這是不能允許、不能容忍的。”等西花廳恢復了舊貌,周恩來才進了家門。
事后,他一直對此事耿耿于懷,多次在國務院辦公會議上檢討自己,并教導秘書說:“我身為總理,帶一個好頭,影響一大片;帶一個壞頭,也要影響一大片。你們花那么多錢,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……這樣一級學一級發(fā)展下去怎么得了?”
結語
“德正則事業(yè)興,德厚則根基深”。牢固樹好“風向標”,加強道德修養(yǎng),始終把靈魂置于高處,才能做到臨難不卻、履險不懼、擔責不誤、受屈不計,時刻把握嚴以修身的基本要求,自覺固本培元,完善高尚人格。